专家支招:如何科学防控黄曲霉毒素危害
近期,蒙牛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黄曲霉毒素M1?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控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一下这个问题。
刘阳博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研究员,为我们揭示了黄曲霉毒素M1的来源与危害。黄曲霉毒素M1是由哺乳类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后,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的,主要存在于乳汁及肾、肝、乳腺中。这是一种强毒性、强致癌物质,早在2002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牛奶中出现黄曲霉毒素M1的根源在于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过高。若使用发霉的谷物作为饲料,其中的黄曲霉毒素可在短短24小时内进入奶中。这个问题看似出在原料环节,但实际上,如果企业未能保证原料合格,同样难辞其咎。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企业常规检测项目,黄曲霉毒素居然未被自检出来,这暴露出企业在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严重缺陷。从行业标准、牛奶源头到企业质控,各个环节的漏洞相互连接,形成了危险的质量陷阱,不仅危害消费者健康,更将长期损害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信誉。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黄曲霉毒素M1的摄入量,我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标准。国家质检总局更是将其列为乳及乳制品的必有检测和监测指标。
刘阳博士建议,要有效防控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污染,必须从源头做起。要严格控制饲料原料如玉米、小麦麸皮等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若原料受到污染,必须将其剔除,并采取降解和去除技术减少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在饲料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企业应加强生产管理,确保环境干燥、清洁、卫生,以防止黄曲霉的感染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乳制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加强原料乳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确保原料乳及乳制品的安全。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质检部门应加强对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和监测力度,确保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刘阳博士还提醒消费者,预防黄曲霉毒素的最佳方法是避免在家中储存过多的干果和鲜果。苹果等水果应放置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保存,一旦腐烂或发霉,切不可再食用。储存大米、花生、葵花籽等食材时,也应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霉变。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