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缘何会打得家长离家出走?
前天,许女士带着她十五岁的儿子走进了都市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许女士的哭诉让人震惊只因未能满足儿子购买手提电脑的要求,她竟遭受了儿子的暴力对待,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个时代的变迁令人叹为观止,昔日的家长责打孩子至离家出走的场景,如今竟然翻转成了孩子殴打家长,仿佛世界真的颠倒过来。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能只怪罪于孩子们。我们需要从新型家庭暴力的根源去答案。
在家庭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今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百般疼爱,父母的娇生惯养,让他们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掌上明珠”。事事照料、处处代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依赖成性的性格。加上超前消费、享受至上的观念影响,有的孩子只被教育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学音乐、舞蹈、艺术、外语……却从未学会如何做人。家长的过分溺爱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和毛病。当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发脾气来发泄情绪,甚至会对家长动手,让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对父母施暴的子女,其年龄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波动也较大。哪怕只是遭遇一点批评与指责,他们往往无法承受,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发泄情绪,甚至对父母动手。当经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脾气暴躁的孩子可能会因一时冲动而动手。而由于家长通常不会舍得对孩子进行打骂,孩子便可能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变本加厉。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升学率。老师和学生都在为进入好学校而努力,而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常常被忽视。孩子们没有养成尊敬长辈、感恩父母的习惯,反而把家长当成了满足自己愿望的“提款机”。一旦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可能以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不良的游戏和暴力电影等也对孩子们产生了不良影响。尚未学会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孩子,可能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为了解决新形式的家庭暴力问题,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是关键。在满足孩子基本物质需求的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做好人。学校除了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成材外,还需要注重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解决新型家庭暴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