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个高温蓝色预警发布 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炎炎夏日,高温天气来袭
气温超过35℃,被称为“高温天气”,连续几天的最高气温超过这一数值,更是被称之为“高温热浪”。近日,我国迎来了今年首个高温蓝色预警,涉及10个省市,高温范围广泛。
白天,太阳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占据了我国中部地区,重庆、河南、湖北等地气温逼近40℃。滚滚热浪令人无处遁形,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之中。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蓝色预警,预示着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即将来临。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已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其中,重庆、河南等地的最高气温已逼近或超过40℃,成为全国最热的地区。预计明天白天,这些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继续,最高气温可能达到37℃以上。
气象专家提醒,河南、重庆、湖北等地已连续多日出现高温天气,相关部门需确保居民用水用电,同时民众也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避免中暑。持续的高温天气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高温的炙烤之下,降水也在悄悄酝酿。预计未来三天,北方地区将迎来一次降雨过程。新疆、西藏、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黄淮、江淮等地将有阵雨或雷阵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中到大雨。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过高的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可能会暂时发生障碍,导致体内热蓄积,从而引发中暑。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暴晒,还可能导致排汗功能障碍,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据调查,高温闷热天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天气。
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容易出现热伤风、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再加上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若再不节制地使用空调或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高温高湿环境也容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食用后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闷热天气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
面对这样的高温天气,我们不仅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还要注意身体健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以免引发肠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