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嫁妆千奇百怪竟有嫁妆画和压箱底&
在古代中国,性道德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话题,通常不会公开讨论。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在出嫁前,她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而母亲会在关键时刻给予暗示。有一种传统是父母会在女儿的嫁妆中放入“嫁妆画”和“压箱底”。其中,“压箱底”通常包括实用的器物,如盒子和枕头,内部则是空心的,放置着描绘男女交合的小瓷人。这些器物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被放置在箱底。新婚之夜,由于缺乏性知识,女儿会依靠母亲之前的暗示,借助这些工具进行和学习。“嫁妆画”就像是现代的性教育读本,而“压箱底”则相当于现在的“大全”。
这种传统的性教育方式颇有些临时抱佛脚的味道。母亲们在女儿即将出嫁时,会拿出这些工具进行教育,显然缺乏系统的教育方式和深入的内容。尽管如此,这依然体现了古人对性教育的重视。
中华性文化展览馆馆长刘达临表示,我国历来重视性教育,并且教育方式通俗易懂。在中华性文化展中,有许多文物展现了古人在性教育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性教育展品对现代儿童仍具有教育意义。
例如,“压箱底”是一个类似小瓷盒的东西,里面有一对男女交合状的塑像。这个物件原本是用于压邪的,但在女儿出嫁时,母亲会将其拿出来给女儿看,以此暗示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而在一些地方,母亲会在女儿的嫁妆里放上一些描绘男女交合场面的纸画,俗称“嫁妆画”。
除此之外,“春宫图”也是古代嫁女儿时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它是以性生活为描绘对象的美术作品。古人看“春宫图”,就如同现代夫妻看成人影片一样。但封建统治者对“春宫图”持否定态度,尽管官府严加查禁,但市场需求仍然广泛,“春宫图”仍然照印不误。
实际上,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口是心非。郑振铎在《谈金瓶梅词话》中提到,“词曲”和春宫图在帝王的后宫中最为流行。这说明春宫图在古代非常受欢迎,流行程度极高。一说明朝,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春宫画。明朝是春宫图发展的顶峰时期,不仅在内宫和官僚豪绅之家流行,在民间坊肆中也十分流行。由于需求量大,出版商在印刷上进行了改进,使春宫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唐代到宋代,有许多画家致力于创作春宫图,其中一些著名画家甚至以此闻名。这些春宫图不仅具有娱乐性,有些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历史事实。古人在性教育方面非常重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年轻人传授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