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 累计结余7000亿
医保基金结余畸高:逾七千亿元的沉睡资金如何唤醒?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老百姓仍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城镇医保基金却积累了巨额结余,仿佛陷入了“花不出去”的困境。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高达7644亿元,而基金结余率更是畸高,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以下水平。
这一巨额的医保基金结余,似乎与民众的实际需求脱节。一方面,参保者时常抱怨报销比例低,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医保基金处于“沉睡”状态。对此,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表示,医疗保障制度需转变理念。他强调,应减少结余,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
回顾过去几年的数据,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自1999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这种过高的结余率不仅未能使医保基金的效率最大化,反而可能引发资金被挪用等风险。对此,专家指出医保基金的使用原则应该是当年收支平衡,不应当有过多结余。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负责人傅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医保的保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随着财政补助的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水平也将相应增加。傅卫还透露,未来随着医保筹资水平的提高,基本医保的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将达到75%左右,门诊统筹也将覆盖所有地区,支付比例会提高到50%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这些巨额的医保基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继续让资金“沉睡”,还是将其用于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和范围?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水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也给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加强医保基金结余的管理,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也有人认为,应进一步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减轻参保者的个人负担;更有人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寻求更加合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让这笔巨额的医保基金真正用于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