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六的人认为当前虚假医疗广告非常多
虚假医疗广告:公众遭遇与解决之道
在湖南长沙,曾先生的一则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曾先生的父亲患有支气管哮喘,一年前,他们被一家网上医院的广告所吸引,声称能根治此病。经过一系列治疗,高额费用背后,父亲的病情并未好转。这让曾先生深感愤怒,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目前,支气管哮喘仍无法治愈,只能依靠药物缓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涉及2245人)显示,76.7%的人认为当前虚假医疗广告泛滥成灾。更令人震惊的是,91.5%的人认为老年人是最容易被虚假医疗广告蒙骗的群体。
曾先生所遇到的医院网站,充斥着“名医”照片、“部队专家”、“超前研究”等字眼,以及大量被治愈患者的“感言”。但仔细,你会发现这些“名医”的毕业院校、职称等信息模糊不清,“被治愈患者”也没有具体姓名和个人信息。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广告只是为了牟利,忽悠公众,尤其是警惕性较低的老年人。
那么,为何虚假医疗广告屡禁不止?83.3%的人认为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不力,82.3%的人表示媒体对发布广告审核不严。名人随意代言,滥用自己的公众形象也是一大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源头上进行治理。81.7%的人认为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80.9%的人认为发布广告的媒体应承担审查责任和连带责任。加大对违规医疗广告的惩罚力度(79.1%)和严管医疗机构、药厂等源头(72.4%)也是关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陆家海表示,一些药品、保健品虽然可能对健康有益,但并不能治愈某种疾病。一些厂家为了牟利而夸大疗效,这种现象是社会利欲熏心的体现。
虚假医疗广告不仅欺骗消费者,更是对医疗行业的声誉造成损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就已达到1.84万次。这不仅涉及到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更是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
要解决虚假医疗广告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公众应提高警惕,媒体要承担审查责任,部门应加强监管,医疗机构和厂家应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的医疗环境。
在此,我们呼吁所有的医疗机构和广告商:请停止利用虚假医疗广告欺骗消费者,特别是警惕性较低的老年人。我们也呼吁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在面对医疗广告时,要保持警惕,理性判断,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