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七尺男儿到底有多高?和现在相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我们常常听到“堂堂七尺男儿”这样的形容。今天的一尺约等于33厘米,如果以此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竟高达两米三!这不禁让人惊讶,难道古人真的都这么高大吗?史书中记载的身高八尺、九尺,甚至九尺六寸,岂不是让人匪夷所思?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这些记载,恐怕会得出现代人身高不如古人的结论。
事实并非如此。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古今尺度的变迁之中。古代的“七尺男儿”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古代的一尺与现代的一尺长度并不相同。我国古代的尺度标准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秦代的一尺大约是23.1厘米,而隋唐时期的一尺则在30厘米左右。
按照这个尺度来计算,历史上的名人如项羽、吕布等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高大无比。孔子的身高在春秋时期的一尺大约是20.5厘米,计算下来他的身高应该是一米九六,的确是一个高大帅气的老师。而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孔子的雕塑,有的塑得非常高,这其实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常说的“七尺男儿”的形象,在战国时期就有出现。根据当时的尺度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大约是一米六多一些。这一推测与从秦汉时期墓葬考古所得的平均身高相吻合,当时的男性平均身高是1.68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52米。
那么现在我国的“七尺男儿”有多高呢?根据2015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报告,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7.1厘米。为什么过了两千年,中国人的身高似乎没有太大的增长呢?
其实,平均身高的统计包括了老年人,他们大多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营养不足影响了身高,从而拉低了当今的平均身高。全国平均身高并不具有普遍性,还存在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比如东北人、山东人的平均身高比四川人、重庆人高出一些。我们前面提到的考古发现的平均身高1.68米是古代西北人的情况,而今日西北人的身高普遍较高,陕西的平均身高能达到172厘米左右,相比两千多年前还是有所增长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用兵马俑的身高来质疑我的说法。的确,兵马俑的身高都被解说得非常高大,都在1.85米以上。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都是带有底座的,实际身高多在170厘米至181.5厘米之间。这是因为兵马俑的原型是军人,需要选择身材较高的人。兵马俑的身高并不能代表当时的普遍情况。
只要你有一米七的身高,回到古代至少能是个七尺半男儿!这个结论让我们更有自信,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去仔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