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前世今生”如何“发光发热”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通过了关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决定,对农药使用实行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一新法旨在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严禁将此类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农作物的生产。
农药,这个在生活中让人心生畏惧,却又无处不在的存在,它的诞生、发展以及降解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让我们一同农药的“一生”。
在工厂生产环节,农药的出厂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据天河区一家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柔介绍,一个农药品种在投产前需要经过长达三年的试验,涵盖六个不同地区的试验,内容包括毒理、残留情况等。一旦确定投产,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进行严格的检测。连从供应商采购的瓶子也不例外,因为包装容器的材质、颜色等都会对农药质量产生影响。
规范的农药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依照工艺执行单精准投料,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不容半点含糊。在农药半成品生产出来后,会经过公司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不合格产品一律淘汰。等到成品出厂前,还会进行再次检测,确保标签、生产日期等外在指标无误。
国家对农药生产的监管之严还体现在,药企必须申请生产许可证,且许可证五年一审。企业只能按照证件目录内的品种进行生产,并受到多达16个部门的监管。
农民从农药店购买农药,一般在虫害多发、天气湿润的时候使用。而在蔬菜生产旺季的秋冬季节,虫害并不多,农民往往会减少农药的使用。业内人士表示,外界常常误以为农民喜欢大量使用农药,其实不然。农药也是成本,农民在用药时会遵循“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如果天气良好,可能只需要使用两到四次农药。在农场里,每次喷洒农药的成本也不低,因此农民会在农业部门的预警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农药。
农药的使用也讲究对症下药,高毒未必高效。农业部门在可能发生虫害前会发出预警,农民会根据预警信息在田间喷洒农药。而农药的残留问题也是农业部门重点检测的内容。现代化的农场如会兴农场,其检测室直接联网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实时上传检测结果。
国家对于农药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而农民在使用农药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