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国的生育率比富国高
随着现代历史的步伐,家庭的人口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显著转型:家庭越富有,其规模似乎也在逐渐缩小。这一变化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当我们凝视这一趋势时,不禁会想到马尔萨斯对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的预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出生率的放缓,短期内粮食短缺的问题似乎并未出现,技术的发展填补了粮食供应的空白。从长远来看,尽管人口数量终将触及一个极限,但人类得以幸存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高。如今世界人口已达七十亿,预计在本世纪末将稳定超过百亿。
这一人口结构转型背后的原因却令人费解。为何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其他物种的生育率会上升,而人类的生育率却反而下降了呢?生物学家对此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生态学家所谓的“r选择”,即大量生育但对每个后代投入较少,这在婴儿死亡率高的环境中尤为有效;另一种是“K选择”,即生育数量少但投入更多资源于每个后代,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人口结构转型可以被看作是这两种选择之间的转变过程。
最近,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安娜古德曼及其同事在《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对K选择在现代社会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尽管家庭规模缩小能够提高后代的竞争力子孙辈在学校表现更佳、大学入学率更高、成年后收入也更高但并没有带来生育率的提高。换句话说,K选择模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演化益处。古德曼通过对瑞典一个大约1.4万人的群体进行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这些人在准确的记录中出生、成长、繁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古德曼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果K模式不再有效即不能产生更多的子孙那么它为何从一开始就存在?有一种解释是,K模式可能源于远古时期延续下来的心理模式,但在现代社会情境下已不再适用。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在当下儿童死亡率极低的社会环境下,采取r模式或许更为合理。换言之,K模式相对于r模式的优势已经消失。
幸运的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并不会对个体造成危害,相比于因古代心理机制不适应现代资本主义丰富物质环境而导致的肥胖症等问题,这一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转型可能是人类走向生态危机时的一道重要防线。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责任编辑:滕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