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罚清单执法新举
近日,上海市司法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谈讯分享了一个关于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故事。在一次消防设施检查中,发现一家企业的水带有破损和漏水问题。按照相关规定,应该责令责任单位改正并罚款,但这家企业却意外地没有收到罚单。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原来,这家企业之所以幸运地避免了罚款,得益于去年上海市司法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这份清单针对像灭火器材损坏这样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其实,这份清单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上海多个部门对全市市场主体经营情况的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由于设立时间不长,合规意识相对较弱,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往往是初犯且为无心之失。虽然严格处罚可以提升企业的安全意识,但对于初创期企业而言,难免会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往往不敢作出免罚处理。一方面,他们对于什么样的违法行为属于“轻微”并无明确法律规定,不敢擅作主张;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也担心“不予处罚”会被视为“行政不作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司法局在广泛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共同梳理了相关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精细划分,制定了这份免罚清单。这份清单的核心在于将行政处罚裁量中的“不予处罚情形”具体化、明确化,为“不予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有了这份清单,行政部门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时有了更明确的底气。
今年4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具体情形,并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上海还制定了《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和《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三份清单共覆盖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生态环境、消防等四个执法领域,涉及61项免罚事项。这不仅体现了上海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显示了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决心和成果。这些努力无疑将为上海的市场主体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