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安全怎么保障?病人要听医生的
药物安全:共同守护生命之光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乃常情常态,但其中部分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与避免的。对于每一个药物的背后,都需要制药厂家、药品监管部门、医生和病人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防线。
近期,因药物不良反应频发,不少药物被卫计委紧急叫停。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成药静脉制剂频频出现问题。在鄙人眼中,当前市场上流通的中药静脉制剂,许多产品都未经过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它们仅仅通过简单的理化和生物学检查,就匆匆将单味或多味中药提取物注入患者体内,而药物在人体内的实际反应却鲜有深入。人体千差万别,每个人对药物的某一成分或某些成分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其中不乏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乃至夺走生命的案例。对于此类药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瞪大眼睛,一旦发现某个药品出现问题,就要对同类产品或类似产品进行彻查,只有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才能允许流通使用。
医者仁心,医生在保障药物安全方面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医生不仅要熟知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更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年病患常常身患多种疾病,某种药物可能针对某种疾病有良好疗效,但对另一种疾病却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在治疗心绞痛方面效果显著,但如果病人患有青光眼,其使用则可能使巩膜静脉窦扩张,导致房水增多进而加重青光眼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病人自身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一环。病人应积极向医生报告自己的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这些关键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所有疾病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来治疗,也并非所有使用静脉注射的病人都能迅速康复。在门诊中,医生经常遇到要求打吊针“通血管”的病人。实际上,这类所谓的通血管中成药的安全性存疑,输液反应频发。对于老年人而言,过多过快的输液可能诱发心衰。这些静脉用的溶液要么是生理盐水要么是葡萄糖液,前者可能加重某些病情,后者则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尽管医生反复告诫,仍有个别患者误认为医生是在故意为难他们。
在此,呼吁所有的药品参与者制药厂家、药品监管部门、医生及病人自身共同携手,提高药品安全意识,确保每一粒药物都能成为守护生命的使者而非夺走生命的凶手。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用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