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肥胖症成年男子每年增五万
《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0年)》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上海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平。在这一亮眼成绩背后,一项数据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成年男性肥胖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增肥胖人数约五万人。这一趋势不仅在上海,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体质“金牌”并非轻易得来。得益于上海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全民健身“体育惠民工程”的广泛推广,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这块“金牌”背后,隐藏着一些隐忧。
根据对60545份有效样本的统计和分析,与2000年相比,上海男性体重平均增长近三公斤,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合计增加了超过十个百分比。这意味着每年有近五万人加入肥胖行列。这一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肥胖是多种疾病的诱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杨秉辉教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除了遗传因素,饮食过量、运动不足或是两者兼有都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他特别指出,上海男性发胖年龄偏低,20-29岁的年轻男性成为发胖的主力军。发胖部位集中在腰部,出现“啤酒肚”的情况最为棘手。
杨教授强调,腹部脂肪堆积对健康的危害最大,因为其中含有的抵抗素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引发糖尿病等疾病。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九千万人,而血糖偏高的“后备军”也高达一亿四千万人。
在今年的联合国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呼吁,如果控制不力,未来二三十年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将会出现“井喷”。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杨秉辉教授表示担忧。他认为,国内民众对肥胖的警惕性不足,没有意识到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他强调,应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控制体重。
李建国教授则更关注如何通过“迈开腿”来增强体质。他建议成年男子应该坚持“体育生活化”原则,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坚持步行上下班、多走路少坐车、多走楼梯少乘电梯等,这些都能有效控制体重、提高体质。杨秉辉教授则为年轻肥胖群体开出了药方:多做广播操、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这对控制体重大有好处。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明确标注食品所含热量。企业和社区也应鼓励员工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只有全民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遏制肥胖率的上升,保持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