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存在感最低的后将军:费曜实力如
后将军:三国时代的低调武将
在古代官职中,后将军是一个地位仅次于上卿的武将职务,其职责包括护卫京师、驻守边境等。自战国时期始,这一官职在汉末时期尤为活跃,众多武将甚至诸侯曾被册封为此职位。在三国时代,有一名后将军的存在感却相对较低,他就是费曜。
费曜,这个名字或许在《三国演义》的浓墨重彩中并不显眼。他却是蜀汉的手下败将。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费曜在曹魏黄初元年(220年)被封为后将军,这是对他战功的肯定。但关于他在曹操生前的战绩,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他的生卒年、籍贯、出生地等信息也成谜。
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费曜参与了多次战役。黄初二年(221年),曹魏的凉州地区发生叛乱,费曜虽参与平定,但并未获得魏文帝曹丕的特别封赏,或许是因为他在战役中并未有出彩的表现。而在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的北伐大军抵达陈仓时,费曜虽有率军支援,但主角却是陈仓的守将郝昭。郝昭的坚守使得诸葛亮无法攻下陈仓,并选择了撤军。
到了太和四年(230年),费曜与郭淮一同抵抗蜀汉的进攻,但败给了魏延和吴懿。此后,费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便鲜有记载。自公元231年之后,他的结局和去向变得扑朔迷离,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三国历史的进程中,费曜的身影并不显眼。他没有像其他武将那样留下浓墨重彩的战绩,也没有显赫的战功。他却是三国时期后将军职位中的一位默默奉献的武将。他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但他的存在却是三国历史的一部分。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费曜名为“费耀”,跟随曹真和张的第二次北伐军作战。在这场战役中,“费耀”因怀疑姜维作内应是假而自告奋勇出征,最终被姜维埋伏自尽而死。《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与正史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其他史料中,费曜都是蜀汉的手下败将。尽管他在战场上奋力拼杀,但他的存在感始终较低。这或许是因为他缺少突出的战功和战绩,也或许是因为史料的匮乏使得他的故事难以被后人知晓。
费曜作为三国时期存在感最低的后将军,他的故事或许并不引人瞩目。然而他的存在和经历却是三国历史的一部分。他的故事虽然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但作为一个默默奉献的武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