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便宜药就是好医生?选择药物有3个原则
近日,一则关于两岁孩童深夜突发红疹的新闻在各大媒体和微博广泛传播。故事中的家长在药店关门的情况下,匆忙带着孩子前往某医院寻求帮助。医生为孩子开出的药物仅总价四分钱,仅由四片扑尔敏构成。随着舆论的发酵,众多家长和孩子为之振奋的也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这位两岁孩童所患红疹究竟是何原因?扑尔敏是否真的如传闻般神奇?让我们深入了解事件的背后。
扑尔敏,一种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过敏症状的常见药物。作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扑尔敏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它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嗜睡等副作用,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其对于受体的选择性不强,可能引发包括心脏在内的脏器的副作用。在临床上,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逐渐被第二代、第三代药物所取代。
针对这位两岁孩子的红疹问题,选择扑尔敏治疗并非全无道理,但也不应过分宣扬。医疗问题专业性强,选择药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安全性、疗效、服用方便性等。对于儿童用药,更应慎重考虑。
相对于第一代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避免引发嗜睡等副作用,让孩子在服用后能够保持清醒状态,不影响学习和潜能开发。它们对于受体的选择性更强,副作用更少。第二代药物的疗效更强,代谢周期更长,一天仅需服用一次。更重要的是,这些药物已经研发出适合儿童服用的剂型,如水果味糖浆等,方便服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即使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诸多优势,仍有一定的副作用。第三代药物如非索非那定和左旋西替利嗪等正在逐步取代二代药物。它们的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
我们不能简单以药物的价格来评价医生的医德。医疗问题专业性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希望媒体在报道医疗问题时,能更加专业、客观,避免片面夸大事实,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我们也希望每个医生都能以患者的健康为最高准则,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健康,但也要理性对待媒体报道的医疗新闻。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为孩子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也要理解医生的难处,支持他们在保障患者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本文作者系烧伤科主治医师,来源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宁方刚)更多精彩请浏览XX网站/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