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医改:“免费医疗”不是最佳答案
《》社的新大楼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变革与进步。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北京的媒体采访中谈及医疗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关于“免费医疗”,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免费的医疗体系,有责任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个人同样需承担责任。
免费与否,关键在于患者在接受服务时是否需要支付费用。实际上,即便是号称实施免费医疗的国家,民众在看病时可能无需支付医疗费用,但这些费用已在个人、企业的税收或保险中得以体现。以俄罗斯为例,其医疗保障制度沿袭了苏联的公费医疗制度,但居民在就医时仍需承担购药费用,公立医院资源短缺,排队等候现象严重,这也使得民众对“免费”之饼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我国,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已编织起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医改的重要目标。我国仍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医疗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放眼全球,如美国等富裕国家,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较高,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庞大,沉重的医疗负担已成为其经济的绊脚石。其他发达国家也面临类似困扰。这提醒我们,医疗保障必须考虑财政的可持续增长能力,避免盲目追求高福利。
医疗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其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医疗监管制度不到位的情况下,医患双方可能形成“利益同盟”,过度消耗医疗资源,导致“浪费医疗”。实践表明,缺乏必要的利益制衡会导致个人不关心医疗支出,只关注自身是否得到足够医疗服务。为此,国际研究认为,在医疗费用支出中,个人自付比例在两至三成之间最为合理。
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两大类。应主要为基本部分承担责任,个人主要承担非基本部分,同时社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医疗卫生的服务上,应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建立、社会和个人的合理分担机制,以兼顾公平和效率。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路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才是最负责、最务实的做法。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医疗体系,为全体人民带来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