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路痴”皆因大脑位置细胞未充分激活
天生“路痴”背后的神秘秘密: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活跃度差异
在这个充满与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科学家们正逐渐揭开人类大脑中的神秘面纱。最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人无论走到何处都能顺利找到回家的路,而有的人却像是天生的“路痴”,即便面对地图也迷茫无助。背后的原因,竟然与大脑中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的活跃度有关。
在1971年的一项实验中,英国神经心理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老鼠的海马体中有一类特殊的神经细胞,在特定位置被激活时,便被称为“位置细胞”。这些细胞通过接收外界信息,协同其他神经细胞,在大脑中绘制出一个精准的“地图”。而环境中的记忆,便以位置细胞特定组合的形式存储在海马体中。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大脑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
而后,一对来自挪威的神经心理学家夫妇又发现了大脑GPS系统的另一部分位于内嗅觉皮层的“网格细胞”。这些细胞与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以及头部方向细胞共同构建了一个空间坐标系,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准确定位。对于那些天生“路痴”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中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可能并没有充分激活。
好消息是,认路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那些在伦敦迷宫般的街道中穿梭的出租车司机,他们的海马体更为发达。只要我们多留意路线,经常进行自我训练,激活这两种细胞,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坐标系,有一天,即使没有GPS,我们也不用担心在街头迷失方向。
除了这些细胞活跃度差异,空间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也是人类导航的主要因素。路痴的人往往缺乏空间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他们即使面对地图也难以找到路。而空间感强的人则可以通过空间想象和联想来推断道路的走向和合理路径。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路痴可能缺乏三个方向感:方向感、空间感和距离感。缺乏方向感的人可能会感到无助;缺乏空间感的人则难以记忆复杂路径;而缺乏距离感的人可能会在绕路后无法修正路径。严重缺乏距离感的路痴甚至会尽量避免走不同的路,以免陷入不断计算方位的困境。
人和人之间在方向感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空间定位能力有关。方向感好的人需要有意识地去定位,并重复熟悉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路痴”背后的神秘秘密,也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导航能力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