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多从未耳闻“自体输血”
近日,关于自体输血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20余名路人,其中绝大多数表示对此并不了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张真路透露,尽管自体输血被誉为“最好的输血方式”,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自体输血,简而言之,就是患者用自己的血液在需要时救自己的命。当患者需要输血时,会输入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在手术过程中回收自己的失血。中南医院输血科主任付有荣表示,自体输血不仅能缓解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降低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还能避免异体输血可能产生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输血方式。
据了解,卫生部要求三级综合医院的自体输血比例应达到15%,但在我国,自体输血的比例目前很低,仅占1%左右。相较之下,欧美国家的自体输血比例较高,占全部用血量的20%至40%,美国、澳大利亚更是达到了60%以上。在日本,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会准备2至3个单位的自体血液。
在我省42家三级综合医院中,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自体输血工作。武汉市普爱医院2011年开展的自体输血案例达到396例,自体输血率达到26%。孝感市中心医院在短短几个月内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自体输血的推广并不理想,许多医院的自体输血比例不到一成。
普爱医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介绍,自体输血有三种形式:储存式、稀释式和回收式。其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因为过程简单、便捷,可快速回补携氧能力强的红细胞,使患者恢复得更好,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特别是在失血量大的手术中,如心脑外科、骨科、妇产科宫外孕等,此方法更是被广泛应用。
同济医院小儿科专家发现,接受自体输血的小孩术后恢复状况明显优于使用异体输血的孩子。省卫生厅正在积极推进自体输血工作,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自体输血的推广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自体输血的过程比较繁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操作技术,成本也较高。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进行自体输血。由于缺乏细化法规对自体输血全程管理,导致一些病人对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一些医生也担心自体输血可能引发的医患纠纷而持谨慎态度。
尽管如此,国家卫生部已经公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血液保护技术并建立自体输血等管理制度。省卫生厅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力推进自体输血工作,争取达到卫生部的要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相信自体输血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