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稳固常态化帮扶机制,护航脱贫成果
我们采取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的策略,筑牢防止返贫的防线。借助大数据的鹰眼之眼,农户的自主申报和干部们的实地走访,我们及时发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于“三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我们持续加强建设,同时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巩固兜底保障措施,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二、产业与就业并行,繁荣富民产业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致力于实现产业与就业的协同进步。县域内的富民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如辣椒、刺梨、茶叶等,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我们通过就业稳岗计划,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三、精细管理帮扶资产,确保效益长久
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进行全面清查,建立统一的登记台账,明确每一项资产的权属、管护责任和收益分配规则。对于闲置或低效资产,我们分类盘活,通过优化用途、强化运营等方式提升资产效益,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服务群众。
四、强化特定区域帮扶,靶向施策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注重强化重点区域的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获得更大的倾斜支持,医疗、教育、科技等“组团式”帮扶将实现全覆盖。对于易地搬迁安置区,我们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和就业扶持,让搬迁群众稳稳地扎根新居,逐步实现致富梦想。
五、政策衔接与长效化,稳固脱贫成果向乡村振兴过渡
面对过渡期后的新挑战,我们统筹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体,我们侧重于开发式帮扶,技能培训、产业支持等措施将助力他们自主发展。对于无劳动能力者,我们则进一步强化兜底保障。建立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帮扶体系,推动政策从“精准到户”向“区域协同发展”转变。
六、党建引领与社会参与,凝聚合力促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党建引领是关键。我们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主导、市场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帮扶格局。通过党建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果。
七、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自我造血
我们持续开展扶志扶智行动,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机制,促进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与县域经济的联动发展。通过内外合力,确保2025年乡村振兴的长效衔接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