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贩卖焦虑要适可而止
在当今社会,一些媒体或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过度渲染社会竞争压力,放大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人民网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贩卖焦虑要适可而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这篇文章所揭示的现象、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一、现象:焦虑为何成为“流量密码”?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眼球,常常通过夸大职场内卷、教育竞争、婚恋压力等议题来制造焦虑。他们精准地戳中了公众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利用“危机感”刺激点击和转发。社交平台的算法也倾向于推送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焦虑类话题因其高互动性被频繁推荐,形成“信息茧房”。商业利益的驱动也使得贩卖焦虑成为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二、影响:短期流量与长期代价贩卖焦虑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信任以及媒体公信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持续接触焦虑信息可能导致公众产生“替代性创伤”,加剧自我怀疑和无助感。媒体频繁制造对立和夸大社会不公,可能削弱公众对真实问题的理性讨论空间,加剧群体撕裂。过度依赖焦虑营销的媒体或自媒体,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流量,但长期而言,会因其内容失真而失去用户信任。三、应对:平衡传播责任与内容生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需要优化算法机制,减少极端情绪的过度推荐,同时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主流媒体应主动设置积极议题,平衡报道角度,为公众提供缓解焦虑的理性视角。公众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完善心理支持体系,帮助公众应对真实存在的焦虑问题。焦虑作为人类社会固有的情绪,需要我们通过理性沟通与实际行动来化解。媒体、平台与公众需要协同共建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我们需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从制造对立转向寻求共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坚守理性与希望的价值坐标。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35岁失业危机”、“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暑假”等极端案例被用来制造普遍性焦虑。这些例子生动地揭示了焦虑营销的手法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文章也强调了公众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面对信息时保持警惕,不被情绪所左右。在总结部分,文章强调了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需要媒体、平台与公众的协同共建。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理性、和谐、充满希望的公共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