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食品安全担心 纷纷转投洋品牌
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食品质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事件催生了一些畸形的消费理念,比如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对“专供”、“特供”产品的热衷。
特别是在奶粉行业,由于曾经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一系列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让许多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产生了不信任心理。这也给了“洋品牌”奶粉趁势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机会,它们抢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尽管近年来中国乳业逐渐复苏,但时不时出现的质量问题仍然让中国消费者心有余悸,因此许多消费者选择在香港或国外购买奶粉。
一些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于是在国外设立工厂,打着“洋品牌”的旗号专门生产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奶粉。例如,不久前新华社揭露的一家号称来自新西兰的“纽瑞滋”奶粉企业就是这样。他们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奶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销售。这种打着“专供中国人”旗号的奶粉企业目前并不在少数。
除了崇尚“洋品牌”,国内消费者还对“专供”、“特供”的产品情有独钟。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保障关键部门的运作,曾经实行过“特供”制度,以确保部分群体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那时的“特供”产品确实特殊,市场上难以买到,而且质量绝对可靠。然而现如今,由于许多食品质量让人不放心,“专供”、“特供”的产品自然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当前市场上泛滥的“特供”产品真假难辨,一些商品甚至以“特供”身份欺骗消费者。例如,某品牌的牛奶就曾号称是“宴会专用牛奶”。
为了打击这种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多个部门发出通知,要求白酒、葡萄酒等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大型超市等销售场所不得使用涉及国家机关名义的词汇。为进一步肃清市场,国家工商总局最近还发出通知,要求杜绝发布含有违法违规内容的广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无论是崇尚“洋品牌”,还是对“专供”、“特供”产品的青睐,都反映出消费者对当前食品质量的担忧和不安。为了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除了加强监管和打击违法行为外,还需要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消费者也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洋品牌”和“专供”、“特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