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运动少当心深静脉血栓来“敲门”
警惕深静脉血栓:寒冷与久坐成为新隐患
近日,一则关于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高发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这一常见疾病的再次抬头,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深静脉血栓,这一在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发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常侵袭下肢,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扬州大学附属血管外科的孙蓬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一病症。
孙蓬介绍,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多元,包括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原发性因素涉及促进凝血和溶解血栓的平衡失调;而继发性因素则可能源于大手术、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以及血液粘滞度增高等。
在当下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气温的波动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使得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容易形成血栓。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他们需要更加警惕。
深静脉血栓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腿肿、肢体坏死,甚至引发肺动脉栓塞,进而可能危及生命。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毛由军主任指出,血栓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遭遇这一健康威胁。
近期,一位老年患者因左腿肿胀疼痛难忍而就医,被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减少了他的户外活动,成为了诱发血栓的主要因素。类似案例近期屡见不鲜,都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运动,导致双腿肿胀,进而发生血栓。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专家提醒,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是关键。当发现下肢肿胀、疼痛、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在这里,我们呼吁每位读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保持活力,适当运动,避免久坐,让血液流动起来,远离深静脉血栓的威胁。对于老年人来说,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对血管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健康,需要自己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