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毫州12家药企涉嫌掺有毒物质“谋利”!
近日,关于“中药染色”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安徽省毫州市,有12家药企因涉嫌违法染色增重而遭到查处。这些企业的染色行为主要使用了有毒的致癌物质金胺O,令人震惊。
这12家涉案企业目前仍在接受调查,并已停产。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副局长宣庆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企业的相关涉嫌违法行为还在调查之中。据了解,这些违法行为的源头在于部分农民和收购中介为了自身利益在中药材原材料上动手脚。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亳州的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还普遍存在于其他中药材产地。
早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九月初发布公告时,就披露了安徽药监局查获了一批违法染色增重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公告指出,严重违规的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另有六家企业被收回其GMP证书。这12家涉案企业占亳州市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比例超过了五分之一。
上游监管的难度极大。宣庆生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不合格的产品都出现在源头上。此次涉案的染色行为主要指的是金胺O染色,这种物质在国外早已被列为禁用染料,长期过量食用会对人体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增重主要是通过铝盐和镁盐增加重量,即使掺入物质对人体无害,也会影响药性。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杨中林明确表示,无论是否对人体有害,只要改变了药材的原始性质,都是违法的。
安徽中正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周雷斌透露,市场需求推动了问题中药材的出现。一些收购中介和农民为了追求利润,会选择购买有问题的原料,因为这样的原料既利于储存又美观。在一些中药材种植区,由于种植的中药数量过大,无法完全干燥,也会采取加重等措施来弥补损失。
除了此次被曝光的染色、增重和掺假行为外,硫黄熏蒸法在市场上也普遍存在。许多农民为了防止药材发霉变质,会选择使用硫黄进行防虫防腐。然而从2005年起,《药典》已不再允许使用硫黄熏蒸法。
为了打击这些违法行为,亳州市已经开展了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整治行动。宣庆生介绍,目前已经捣毁了十个非法加工窝点,并仍在追查之中。即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也很难完全辨别原材料是否有问题。宣庆生表示,药材是否染色、增重等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监管难度很大。尽管如此他们仍会努力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